2025年以来,天津市紧扣高质量发展“十项行动”,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强化顶层设计,加强质量支撑,系统推进质量强链,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精准布局
构建“3+3+N”质量强链格局
今年3月,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的研究成果“双环路协同演进脑机接口系统”入选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。脑机接口产业链的突破,正是天津市构建“3+3+N”质量强链格局、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。
天津市系统谋划质量强链工作布局,深入链主企业调研,立足产业发展实际,确定“3+3+N”工作思路:将脑机接口、智能网联汽车及先进计算3条产业链纳入质量强链项目,持续提升电动自行车、焊材和车用燃料3个全国百强链实施成效,同步推进其他N条产业链质量问题解决。在此基础上,推动联动机制建设,将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元素纳入我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;持续强化京津冀跨区域质量联合攻关和产业协同布局,牵头推进脑机接口产业质量强链,配合京冀做好机器人和生物制造及光伏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,着力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。
强化支撑
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效能
在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,先进计算产业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正提供覆盖研发、生产、应用的全链条质量技术服务。该平台已形成30余项质量改进案例,推动芯片良品率从75%提升至92%,为国产芯片加速应用铺平道路。
质量基础设施为推进质量强链提供有力支撑。目前,天津市已培育建成30家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,服务企业近万家,为企业节约和减免费用近7000万元,其中“中科曙光引领算力产业融合创新”和“中汽研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防护”入选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案例。此外,天津市坚持以协同领先的标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,全市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4项,发布地方计量技术规范38项,制修订国家标准758项,获批首批国家标准验证点1个、国家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2项,37项企业标准确定为标准领跑者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质量攻关
赋能产业持续优化升级
质量强链既要破解当下难题,更要夯实长远根基。天津市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“3+3+N”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攻关活动,小处着眼、实处着力,解决企业质量堵点、难点、痛点。鼓励开展跨区域质量联合攻关和重大质量技术攻关,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织链上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质量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,今年共1317个项目列入计划,其中联合申报的攻关项目29个。此外,继2024年联合京沪渝开展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实践活动后,今年继续扩大合作区域范围至冀闽赣鲁,八省市共同推动产业提质强企,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。
天津市推进质量强链的系列举措,为创新突破注入了澎湃动能:全国首个NMP(N-甲基-2-吡咯烷酮)渗透管标准物质在津成功研制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,解决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NMP浓度无法准确监控的“卡脖子”难题;电动自行车充电管理控制芯片、三维设计药物过程控制在线监测、电梯系统数字孪生等一大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赋能产业不断优化升级。
下一步,天津市将持续深化质量强链工作,通过“一链一策”制定实施方案,调动链主企业引领作用;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,推动质量融资增信;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及产业联盟资源优势,搭建研发创新、小试中试、通用制造、市场营销、投融资等“五大创新平台”,推进质量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,促进各方合作研发、协同创新、成果共享,为高质量发展“十项行动”提供坚实支撑。
附件:
分享到: